为贵阳打造一条输水“大动脉”②
超欠挖难以控制一直是隧洞施工的痛点之一,再加上传统的测量方法放样次数较多、用时长,导致隧洞开挖进度明显达不到预期效果。除此之外,受支导线控制点误差累积的影响,开挖角度和掘进方向不易控制,导致误差较大。因此,项目部急需寻找精度控制更高、操作更加便捷的测量方式。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项目总工蒋汉华带着测量队员们一头扎进施工现场。幽深昏暗的隧洞里充斥着刺耳的风机轰鸣声,激荡起密集的灰尘,但蒋汉华和队员们还是在里面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一点一点地做记录。
“两个放线的过渡段之间只能凭感觉来挖,这掘进机‘炮头’有60公分宽,在没有精确参照物的情况下,一不小心就超挖欠挖十几二十公分,要是在这个洞子边缘标出明确的边界就好了。”掘进机师傅老李向蒋汉华反馈说。
在认真分析开挖实际情况后,蒋汉华提出想法:“既然掘进机师傅在挖的过程中没有参照物,那么能不能设置几条定位导线,这样一来掘进机手就能够比较准确控制开挖范围了。”“可以分别在拱顶、左侧、右侧各架设一条激光导向仪,这样不仅解决了参照物问题,还减少了放线环节。挖完后还可以用全站仪进行断面复核,对不合格断面进行补修。在这双重保险下,可以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测量队长卿平进一步补充说。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初步的解决方案敲定了。
说干就干,项目部迅速申请调派了多台激光导向仪,选取花中隧洞段开始试验。此时正值冬季,洞内湿冷无比,阵阵寒气穿透厚厚的棉衣,刺痛着建设者们的皮肤,风机噪音仿佛在嚣张地挑衅。但项目团队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顶着寒冷,踩着泥浆,紧锣密鼓地调试设备,有时为了一个精确的点位,蹭得满身泥巴,像在地里插过秧似的。
经过反复摸索,终于形成了一套激光导向仪和全站仪相结合的控制超欠挖施工方法。不仅开挖精度提高了50%以上,而且每天节省至少三个小时放线时间,掘进速度比以前快了一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