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50年·回望⑱丨研发核心技术 掀起软基处理革命
2008年11月,公司承建温州民科基地丁山垦区吹填及软基处理工程2标,中标合同额5.15亿元,围区面积7035亩,其中采用真空预压软基处理面积451万㎡,吹填工程量1207万m³,这是当时公司承建的最大的地基处理项目。该项目也成为公司由“海”向“陆”转型的关键一步。
传统的围海造陆采用吹砂施工工艺,但随着国家对砂资源的管理收紧、材料成本的上升,市场的造陆能力需要开辟新的路径,公司迫切需要研发新的施工工艺进军围海造地市场。温州丁山2标项目成为公司研发新工艺的试验田。项目主要利用当地丰富的滩涂资源,就地取材,采用海底淤泥作为围海造地的填筑材料,然后通过真空预压的施工工艺使地块区和道路区的承载力分别达到设计要求。
在时任总经理王柏欢的领军下,公司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利用河海大学、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的科研优势,由项目设计、施工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小组,专门在施工现场开辟了一块60万平方米的“试验田”,积极攻关“大面积超软海底淤泥质土软基处理技术”难关。“无砂垫层”施工试验、袋装砂围堰的方案确定、排水板合理的间距、滤管的材质、真空维护的布泵密度、进塘管的创新……从方案到细节,项目部历经上下求索、摸爬滚打,将大面积超软海底淤泥质土软基处理技术不断融入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该技术是在传统的常规真空预压法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大面积的深层淤泥质地基。主要创新点:一是改“有砂垫层”为“无砂垫层”施工,减少工程造价。二是采用射流真空泵、滤管和绑扎在滤管上的塑料排水板作为排水系统,达到排水固结的效果。三是创新采用袋装砂围堰,既确保围堰的稳定性,又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四是布设进塘管吹填,摒弃隔堤围堰,将吹泥管线布置入塘,结合位置和功率合理布线,大幅减少围堰的建设成本和吹填船舶的施工成本。
上述创新措施在“试验田”数次实践中均获得满意效果。与传统的施工工艺相比,新技术不仅节约成本约30%,还大大减少了摊铺砂垫层的作业时间,节省了近三分之一的工期。凭借着多项创新,工程项目实现了工期、成本“双下降”。公司由研发软基处理技术而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无砂垫层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技术的成功研发和掌握,对公司在地基处理领域的拓展和规模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以此为标志,公司开启了由“海”向“陆”的业务转型,踏上了由施工型企业向施工管理型企业的转变。
以丁山2标为起点,公司相继承建丁山3标、温州天成、温州苍南一期、台州一期,台州二期、温州苍南二期等多项软基处理项目。10年累计承接合同额超70亿元,为温台地区新的产业集聚区的布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随着在软基处理领域的深耕,公司培养了自有的劳务分包队伍,在参与竞争中摸索出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创效方式,掀起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上的软基处理革命。一是因掌握了清晰的材料成本组成,在材料采购环节“分毫必争”,源头把控;二是现场管理注重细节,提倡节约,杜绝材料随意丢弃,管理人员作息时间与民工同步,将“良心活”做成“放心活”,并形成现场管理工作手册,传承管理技能;三是不断改进施工工艺,在围堰施工、加载时长控制等方面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升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公司在软基处理领域的项目管理中实现了从精细到精益的升级。2012-2015年承建完成的台州东部新区启动区块吹填及软基处理工程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奖。
公司在科学围垦、生态围垦上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为破解地方发展难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所做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