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海外二十载系列报道(三)】鏖战喀麦隆,助力非洲圆大港梦

发布时间: 2023-07-27     来源:

  

2014年6月,令人胆寒的埃博拉病毒在中西非多个国家肆虐蔓延,在非人员纷纷撤离回国。在这紧张时刻,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中交水利公司小伙子毅然“逆行”,勇敢踏上西非“热土”。同年8月,“航浚4012”轮紧随其后,从乌拉圭调遣至喀麦隆,掀开了中交水利公司海外发展的非洲篇章。此后六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先后转战喀麦隆杜阿拉港、科特迪瓦阿比让港、加纳特码港等三个国家五项工程,创造产值近5000万美元,为上航局重返并开拓非洲市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艰苦奋斗 克服万难

闯出“上航兄弟连”响亮名头

 

万事开头难。复杂的社会治安情况、防不胜防的疟疾、大举压境的埃博拉病毒、难以听懂的口音……初到喀麦隆,可谓“天不时,地不利”。越是艰苦、危险的地方,越能考验和锻炼队伍。

兄弟同心战疟疾。疟疾在中西非普遍流行。到达非洲没多久,员工们便接二连三被感染,几乎倒下了一半。但工程开工节点一步步逼近,前期筹备工作耽搁不得。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素质较好的青年员工,在主动分担、全力投入工作的同时,轮流扛起照顾“病号”的责任。当地华人医生感慨道:“祖国的年轻人真拼呀!”凭着这股相互帮扶、永不言弃的干劲,项目团队仅用10天就完成了卫检、边检、海关、PSC检查、船舶补给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使“航浚4012”轮在抵达杜阿拉港10天的时间内便顺利开工。8月15日,“航浚4012”轮经过24小时的试运行后正式下耙施工并成功完成第一船挖泥作业。在项目部和船舶的密切配合下,大幅缩短施工工期,杜阿拉航道面貌焕然一新。

精心防控保安全。面对中西非国家复杂的社会治安情况,为了保障在非所有员工的安全,项目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加强项目驻地安防,每次出行做好规划和戒备;“航浚4012”轮夜间关闭所有水密门,协调5名喀麦隆海军队员24小时驻船守备,时刻关注周围船舶动态,确保船舶全程安全施工。2016年,“航浚4012”轮需跨几内亚湾调遣,这是世界上海盗活动最猖獗的区域之一。对此,船员们利用仅有的资料提前研究加强防海盗措施、精心规划调遣航线,并对船上F站系统进行改装,确保所有人员到达安全舱,在船舶断电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与外界取得联系。调遣前,船舶专门组织开展防海盗联合演习,并聘请了当地资深船长协助调遣,经过周密筹备部署,“航浚4012”轮按计划安全到达目的地。

六年多来,项目部和“航浚4012”轮周密部署、严格管理,克服万难在非洲大地牢牢扎下根,“团结齐心、主动出击”的“群狼”精神也悄然融入团队的骨子里,被当地华人和业主单位称赞为“上航兄弟连”,给大家留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印象,树立了良好口碑和品牌。

 

精打细算  “节”尽所“能”

千方百计降成本

 

征战非洲期间,“航浚4012”轮和项目部始终传承“精细精益”优良传统,从改进工艺、扩大自修、节能降耗、税收筹划等多方面入手,想方设法降本节支、提质增效。

改进工艺提高工效。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和船员们群策群力,广泛开展头脑风暴,提出一系列施工工艺改进措施:通过精准掌握涨落潮时间,借助水流航行,减少抛泥往返时间至少80分钟,每天船舶产量提高一船次;封闭船舶溢流门,利用溢流桶由低到高逐渐升高的方法合理调节舱容,提高泥舱内泥浆饱和度,通过抽舱后施工,每船疏浚土装载量增加200立方米。经过不断摸索改进,原定每4个月完成的160万立方米的工作量,“航浚4012”轮仅用3.5个月即可完成,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船舶成本。

扩大自修节省费用。“这个东西我们可以自己修”,这是“航浚4012”轮轮机长和船长在商议修理项目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2015年春节期间,“航浚4012”轮依靠国内采购发来的设备物料在杜阿拉港码头进行大范围自修,全员顶着高温,仅用时25天就完成了修理任务,节省维修费近500万元人民币。2016年,“航浚4012”轮在加纳特马船厂进行第一次坞修,船员自行完成海底门电极更换等数十个项目,节约修理费近10万美元;面对高昂的电价和水费,船员们不畏高温,在30多度的天气,停用船舶中央空调、冷库,节省电费、水费40万元人民币;为了节约生活污水排放费,全船停用卫生间,选用距离船坞200米外的公共厕所,仅此一项就节省费用2万美元。2019年,“航浚4012”轮第二次坞修时,面对船舶左导流罩破损严重、船厂没有能力修理安装的情况,船员们借助手拉葫芦和人力拖拽,硬是历时一夜将重达6吨的新导流罩移动到了船艉,并自行完成了新导流罩焊装。“航浚4012”轮两次坞修费用都控制在30万美元以内,创下中交水利公司海外坞修的最低记录。

多管齐下节能降耗。燃油是“航浚4012”轮的最大成本。为降低船舶能耗,项目部积极协调港区,将船舶靠泊补给周期由30天调整为20天,使船舶在“半油半水”状态施工,降低船舶油水载重约30%;同时安排把耙管、泥泵等重的备件放置在安全的堆场,以减小船舶常数、增加单船次装载量;在泵机使用纯180cst重油及在主机发电机使用混合油,并加强耗油设备的管理,做好定期的检查、分析及保养,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工况及低油耗状态;结合航道特点,制定经济航速,在不影响施工效率的前提下达到省油降耗目的。

科学采购降成本。在非洲的两次大修,项目部和船舶都提前一年谋划,详细梳理船舶修理需要的设备、材料、工具清单,从导流罩、螺旋桨,到电焊机、压缩机,再到螺丝、焊条,都由国内集中采购后海运到喀麦隆,提前半年上船。项目部建立了采购供应商数据库和历史采购信息数据库,最大化争取买方主动权,以燃油采购为例,定期向当地4家大型供应商询价,想方设法掌握油品的出厂价格,避免供应商哄抬价格。此外,项目部还利用船舶在他国大修或施工的时机采购当地便宜物资,从加纳采购的油漆比喀麦隆便宜25%,从科特迪瓦采购的润滑油和液压油比喀麦隆便宜20%,大大节省项目成本。

税务筹划减税负。喀麦隆当地税法修改频繁,外账有效成本获取受限。2017年,项目部细心研究喀麦隆新税法相关规定,并据此多方协调,合理做好节税规划,最大限度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了项目税收成本。

 

专业服务 精诚合作

保拓市场增效益

 

中交水利公司视责任为立业之本,以专业务实的态度和优质高效的成果赢得业主的充分信任,持续加深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以现场保市场、拓市场”。

优质服务赢得市场。在喀麦隆杜阿拉港航道施工中,项目部和“航浚4012”轮克服重重困难,将中国技术与标准应用于非洲大地,高质量高标准疏浚航道,及时反馈并督促修缮附属设施,航道通航情况得到大幅改善,来往船只擦碰、搁浅事件明显减少,港区运营效率大大提高,杜阿拉港的西非海运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各项工作得到业主的充分认可,为上航局进一步开拓非洲市场、争取优质订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喀麦隆杜阿拉港航道一期工程完成后,助力中国港湾突破欧洲四大疏浚公司的重围,在评标得分第二的情况下赢得了杜阿拉港航道2016-2018年的疏浚合同,并于2019年再次中标2019-2020年维护疏浚工程。

推动变更提质增效。杜阿拉港入港航道月均回淤量达30万立方米,雨季更是接近50万立方米。一期合同施工时,杜阿拉港航道疏浚采用固定周期的阶段性疏浚模式,每4个月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疏浚方量约160万立方米,这一模式与航道的回淤规律并不相符。项目部结合项目回淤实际,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了二期工程合同的变更方向,即打破原来固定周期,全年一次性将航道全范围增深,后续根据回淤规律灵活安排疏浚施工的疏浚模式,得到了非洲区域中心和港湾区域中心的大力支持。开工之初,项目部向当地港务局提出、分析了原有航道疏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争取到了变更方案的试验机会。试验工段明显提升的疏浚效果得到了时任杜阿拉港港长的高度认可和表扬,最终促成了变更方案的通过,合同土方一次性增加191万立方米,合同额增加3000万元人民币。

把握间隙创造效益。杜阿拉项目是阶段性维护性项目,每年有3-4个月的停歇期。给停歇期的船找活干是项目部提前一年就要谋划的头等大事。在非洲区域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团队主动参与喀麦隆各地港务局以及临近国家港口当局的拜访交流,积极地与中国港湾非洲区域中心、四航局、广航局等兄弟单位和其他涉水中资企业沟通联系,寻找工程信息,几乎跑遍了非洲西海岸各个国家。2015年底,与广航局达成科特迪瓦阿比让港航道租船合同,租期30天、租金700万元人民币,充分发挥了项目停歇期的船舶施工效能。2019年初,与四航局签订加纳特码LNG码头疏浚项目合同,在“航浚4012”轮到加纳特码特检修船期间额外创造产值400万美元。此外,项目团队和船舶还利用2016年间歇期完成了非洲首次特检修船,有效保障了船舶时间利用率,大幅提升了整体效益。在非洲期间,利用间歇期累计完成杜阿拉航道施工合同外产值4000万元人民币,创造利润1200万元人民币。

自2014年“航浚4012”轮转战喀麦隆后,中交水利公司在非洲耕耘6年多时间,在这片热土上践行和打响了“百年上航 卓越领航”的不朽品牌,为非洲国家“大港梦”的实现贡献不俗力量。2018年中国海军第28批护航编队潍坊舰、盐城舰到访喀麦隆时,“航浚4012”轮光荣地承担了为护航编队进出港引航的任务。当两艘军舰靠上码头,岸上欢迎人群中,一名喀麦隆友人站在高处挥舞着五星红旗,激动地喊着“China!”。这一刻,船员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上航局勇于拼搏的品格和精诚合作的精神永远隽刻在非洲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