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50年·征文丨历史的回响 ——致故纸堆里鲜活的人和事
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公司第一部司史付梓印刷成品,我作为主持编写者,看着20余万文字变成了400多页的书,终于有了些成就感。
这部司史记录了公司1975-2014年40年的发展。公司成立于1975年,是港口航道施工企业,当时响应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到如今已历经了半个世纪。
历史的故纸堆里其实埋藏着很多的故事和趣味。书中呈现出来的是时代潮流下公司的业务发展、政策变迁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其中还有很多的人和事,并不适宜在司史中展现。但也正是这些不同的人物、思潮,让历史显得生意盎然。
1975年,文革尚未完全结束,处于尾声。用老一辈的话说,当时当权的有不少是造反派。和我一起写司史的前辈,虽然只有一零半爪的回忆,却因隔着近40年的时光而显得有种特别的历史感。在翻阅档案室历史资料的时候,有看到当时批斗个人的大会记录、宣传好人好事的资料,总结以手写居多,部分需要发放的资料才是油印的,像我们小时候的试卷那种墨印。还看到因“纸张不足”而导致停刊的团刊。
公司最初的基地——占地约48000平米的孔浦基地,原是一片蛇虫出没、野草丛生的荒滩,如今已划归为市核心区。当初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大家既当装卸工,又当搬运工,人拉肩扛将设备、建筑物资运到工地,历经三年多的磨难,才完成了筹建初期的工作,到80年代初才全部完成。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的主旋律不是建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还在延续。而1984年公司机关搬迁到镇海基地之后,这里也成了分子公司(辅业)的发展基地。
1984年,也是公司由事业改为企业编制的一年。80年代到90年代,其实是思潮动荡的年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生产为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知识分子平反,从中央到地方到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可以想见当时社会的总体氛围处于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1986年实行处长负责制,推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1993年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企业,其后改革工资制度,推行上岗合同制,东南亚金融危机……每一项改革的出台,其实都是当时国家、社会的大政策大环境所致。而社会上的每一件大事,在企业管理中都会体现。公司的施工足迹从宁波走出浙江,走向全国。
在社会的潮流中,你是否能主动先走一步,决定了后期的发展中是否能占得先机。获得这样的先机,主要还是靠企业决策层的战略眼光。
人们大多以为国有企业最是安稳,而我所亲历的这家国有企业其实是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中的。90年代辅业比主业发展得好,是辅业发展的黄金期,公司下属修船、储运中转、配件销售、材料油料差价贸易等发展得很快,后来下降得也很厉害,未能形成支柱产业。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风暴发生,国内疏浚市场处于低谷,加之企业资质低、小型老旧船舶多、资金短缺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先天不足,企业首次面临了亏损。1999年,当时正值退休前一年的总经理下定决心、顶着压力从东南亚购进了三艘小型耙吸挖泥船,这成为决定公司后续发展的一个转折性事件。同为上航局下属的连云港一处,就因为没有主动走这一步,在进入21世纪之后就被淘汰、关并。
买船后接船的过程也充满了挑战。时隔不太久远,前辈们讲起来历历如新。当时组织了公司最强的技术力量7人去马来西亚。三条船是属于破产公司的,已在海上抛锚大半年、无人看管,船上设备七零八落,锈蚀严重、漏水。一行人每人每天拎着一个充电灯、两大瓶水、两个面包上船,直到天黑下船,把所有设备、备件捆扎固定好,做好封舱各种事宜,以使其具备拖轮调遣的条件。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精神确实应该致敬!
进入21世纪,公司迎来真正的跨越式的发展。1999年时还是产值不到3000万的小公司,到2001年破亿元——2009年破10亿元——2010年破20亿元——2017年破40亿元,战略思想从十五期的“变革发展”、十一五期的“长大经营”到十二五期的“科学跨越”。固然是有着时代的红利影响,但也需要决策层会抓住机遇、先行一步。比如2009年进军软基处理市场,成为公司开启由海上转向陆上业务的开端。期间,进军内河市场、海外市场,造万方大耙,进入市政领域,2001年之后的公司也是我亲历的历史了。
数据体现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但我更喜欢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满头白发的吕工,在历经几艘造船的事业之后,白发竟然有转黑的迹象。去巴基斯坦施工的航浚1007轮历经“5.3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亲历火箭弹发射在岸边的过程。一群50多岁的老员工,还在认认真真地学习转型业务软基处理的管理要点,兢兢业业地在现场旁站、或者陷进泥沟里爬出来的笑脸。一次强台风把项目部刮得片瓦不存。海外施工的船上,公司员工和当地外国员工组队互相学“外语”……
历史因人而成,因人而变。在公司发展的进程中,这样的人和事依旧在不断地涌现,也在为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中交水利注入新的活力。
我喜欢这样鲜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