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50年·回望⑦丨上海港外高桥港区一期陆域吹填工程

发布时间: 2025-05-11     来源:

上海外高桥港区一期工程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和上海市重点项目之一,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朱镕基的高度关注,它的建成将大大加快浦东开发建设的进度,是浦东开发的龙头工程。陆域吹填是一期工程的基础工程,能否及时完工将直接影响整个一期工程的进度。

一期陆域形成工程原设计采用粉煤灰填筑,经过几个月工程实践,粉煤灰填筑进度太慢。为此,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办公室主导进行了设计变更,由填筑粉煤灰改为吹砂,以加快工程进度。上航二处于1991年9月14日临危受命,从接到通知到开工仅仅半个月时间,即完成了18艘船舶分四批从宁波调迁到上海、1公里管线的敷设、10对新浮筒的制作和200米浮管的就位。工程船舶于9月30日如期进点,10月2日正式开始吹填施工。工程工期相当紧、施工季节工况条件差,长江口冬季风大浪高,且时有迷雾发生,施工工期内自然影响时间多。为打好外高桥这一仗,上航二处共投入1条吹泥船(航吸1004轮)吹砂,2条斗式挖泥船(航链504轮、航扬205轮)挖砂和 6拖9驳拖运,共计18艘船舶、370余人赴沪参加这一工程,投入船舶之多、人员之众、规模之大为建处16年以来的首次。

上航二处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为工程保驾护航。开工前召开“上海外高桥吹填工程动员大会”,鲁金海处长作了专门动员。工地成立施工指挥部,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利用吹填区接排泥管时间,进行加水、加油、供煤补给和船舶短时间抢修,提高时间利用率。对岸上传统的接管方法进行改进,使每天1-2小时的接管时间缩短为约40分钟。对取砂的施工效率进行专题QC攻关,改进施工工艺,首创定位定深挖砂法,在时间利用率和施工效率上都收到明显的效果。针对“砂质颗粒0.1mm-0.25mm粒占全重的80%以上、含泥量小于10%”的质量要求,通过延长装驳时的溢流时间、利用吹泥船高压冲水等方法带走部分粉粒和泥质,使吹填砂得到二次水洗,以确保砂质符合要求。

工程于1991年9月30日开工,1992年2月28日竣工,比合同期提前61天,完成吹填量约69万m³,创产值1183万元,实现产值利润双丰收。工程质量被评定为优良,得到上海港口建设总公司和设计单位的极大赞誉。该项目获得上海市、交通部优质工程质量奖。上海港外高桥新港区一期工程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第二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