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50年·回望⑤丨甬江航道40载疏浚记
甬江是宁波的母亲河,从1984年至今,中交水利公司对甬江航道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疏浚维护,航道水深条件不断改善,万吨货轮能自由进出镇海港区,使货物吞吐量年年上台阶,不仅推动了宁波港从地方内河港到国家级海港的跳跃,更为助力宁波港在世纪之交成为亿吨级的洲际大港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代初,作为宁波发展经济大动脉的甬江航道,由于多年未曾疏浚,加之修筑姚江大闸、镇海港拦海大堤合拢和上游区域多座大中型水库兴建等因素,造成航道泥沙淤积,断面缩小、水深变浅,通航能力持续下降。投资亿元建成的镇海煤码头因航道内泥沙淤积,船舶无法靠泊装卸,而长期不能正式投产。1984年,交通部下达指令性计划,由上航二处承担甬江航道的疏浚维护任务。当时,甬江口门铁板沙、虎蹲礁、抗战时期遗留沉船、两岸芦苇浅滩等众多困难摆在上航人面前。上航二处集中优势兵力,投入各类施工船舶达30多艘参与甬江航道疏通大会战,昼夜施工、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疏浚清障、挖铁板沙、炸虎蹲礁、梅墟切滩、拓宽增深,多少个“拦路虎”被航道建设者制服。
1984年12月1日,甬江内外航道全线贯通,从而结束了甬申客轮候潮进出港的历史,改为宁波和上海间每天有两个定时客轮航班,成为两地市民往返的首选交通工具,促进了两市经济交流和民众往来。1987年10月9日载重量为1.6万吨的“长建”轮进入甬江航道,标志着甬江外航道进入万吨级通航航道之列;1989年底,2万吨级“振奋”轮顺抵镇海港区,标示着甬江航道通航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1986年起,甬江航道进入常态化疏浚维护施工。该航道存在回淤严重、需常年备战、疏浚土方分布不均、疏浚土层薄、口门段土质硬、航道水运繁忙安全压力大等多种施工难点。上航二处将该工程作为企业的立足之本,配备精兵强将,定期召开施工分析会,收集水文及气象资料,动态分析各航段回淤情况,有计划地利用潮流涨落规律,在枯水季节和洪淤季节分别采用不同策略,适时调整施工方法。几十年间公司积累了大量水下地形数据和回淤资料,并据此开展甬江回淤规律研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并以此指导施工。
公司疏浚甬江四十余年,积极应对复杂水文条件、季节性淤积难题以及航道升级的时代需求,以科学管理为基,以技术创新为翼,以服务发展为本,不断提高航道通航保证率,为这条承载宁波千年文明的母亲河镌刻下奋斗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