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50年·回望③丨推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上航二处一直致力于推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现象,在分配中打破平均主义,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1982 年下半年,上航二处以经济责任制为突破口, 在19艘生产船舶中试行百分定额指标考核,形成了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雏形。随后,建立了岗位职责,实行岗位定员定额和考核核算,初步做到了奖勤罚懒、按劳取酬,拉开了奖金差距,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1984年,上航二处将甬江第六段航道以船组的形式,由航链 504 船组试行疏浚工程承包,把工程量、安全质量、工期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航链 504 船组等驳时间、日产量均创历史新纪录。在此基础上,上航二处在各基层单位、各部门创造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行生产承包制。当年,所有泥驳全部推行“定休”承包,减少配员,实行公休、病、事假、探亲假包干;对汽运组对外承接运输业务、绿化小组和机关食堂的承包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使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全处开花结果。
其后,上航二处一直不断探索和完善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制。在内部推行以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包” 字进船舶、进车间、进班组、进岗位。1988年新建立了“内部银行”结算制和内部经济往来合同制,针对不同工程、不同项目,推行单船经济承包责任制。1989 年,将月度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月度考核产值和工程量相结合、年度考核产值和利润相结合。同时,每年修订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逐步将质量否决权、时间利用率指标、提高月度生产奖比重、将奖金分配向生产一线倾斜等纳入考核办法。经过多年的努力,上航二处摸索出了一套运用承包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路子,并带动了各项专业管理的加强与提高。上航二处干部职工的思想面貌和工作状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工资是国家给的,伙食费是交通部给的”的观念消除了;职工躺在企业怀里吃大锅饭的安全感消失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增强了。这为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打下了基础。
1989年上航二处的资金利税率、百元产值流动资金占用额、万方产量能耗等指标均名列上航局榜首。1990年被评为上航局首家特级企业。同时,获得上海交邮系统和宁波市文明单位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3年荣膺“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